周国桢 官方网站

http://zhouguozhen.zxart.cn/

周国桢

周国桢

粉丝:408911

作品总数:10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周国桢,1931年生,湖南省安仁县人。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。原为中国美协理事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、中国美协江西分会副主席、江西雕塑协会会长、景德镇市美协名誉主席、大瓷网艺术家库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议价

国 画:议价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议价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艺术似宗教一生的修行—记周国桢老师

  “写了又擦去,擦去了又写,写了又擦,擦了又写,有些字是擦不去的么……”这是熊秉明题赠给侯仁之老师的打油诗,表达了师生之间的情谊,也暗合了我现时的心境。

  我是周国桢老师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的第一批学生,称不上高徒,但算是大弟子。与周老师的第一次接触是30年前他居住的景德镇市东郊铁路旁的一间小屋里。小屋低矮简陋,他居于其中,醉心于陶艺。其实他在市区有家室,路程并不远,但他要到星期天才回去小聚一次。这让我们十分感动,敬佩他对艺术的执著和有规律的生活。

  记得周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是在全班22个同学的课桌上摆放了22个动物泥塑稿,是他刚从上海动物园写生创作的新作品。我们照着临摹,又学着翻模、注浆、成型、上釉、烧成,一连串师徒口手相传的学艺过程。周老师平时话语不多,但言简意赅,直触艺术创作的灵魂。常挂嘴边的是白石老人“太像媚俗,太不像欺世,艺术在似与不似之间”;崇尚传统京戏的“三五步行遍天下,六七人千军万马”。他特别推崇华夏的古老文明,尤其是他不断涌现出的一件又一件新作,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感到惊奇,作品雄浑博大,穿越时空,直追汉唐。他的这种言传身教影响着陶院学生的人格艺品,不夸夸其谈,不牛皮哄哄,重视实践,动手能力强,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,以至于出现了被业界称颂的“陶院现象”,一批弟子活跃在全国的雕塑舞台上,活跃在世界的陶艺舞台上。

 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,我们的周老师便是“陶瓷美术家”了,那时能冠以“美术家”的头衔,是十分珍稀、货真价实、响当当的。他是千年瓷都迎来的第一位大学生,一颗中央美院的优秀种子落在了景德镇的瓷土里,生根、发芽、开花,因水、土、肥、光、气的良好环境,结出了累累硕果。景德镇造就了周国桢,周国桢成全了景德镇。

  到陶院当老师之前,周老师在轻工部陶研所待了22年,戴了十几年“反动学术权威”的帽子。摘帽进陶院后,他的创作激情燃烧起来,像被压着的弹簧一样奋力地向上弹去,不间断地进行创作。我们不断看到他忙碌的身影,穿着过膝的蓝布长掛,端坐在板凳上,转动着小圆盘,在瓷泥的动物造型上添添加加,刮刮削削,不断推敲,潜心创作。他总是戴着细方框的老花镜,与我们讲话时低头抬眼,眼神从镜框上方射出来,我们看着既滑稽好笑,又敬佩爱戴。

  那时我们不断看到《独立》、《怒火》、《野牛》、《波斯猫》、《母子羊》等夸张变形、釉色亮丽的大批动物瓷雕。周老师是视艺术高于一切的人,他的执著换来了闪亮的艺术人生:继1963年在上海举办个展后,1980年又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展。1981年在景德镇举办个展。1982年在江西省工展馆举办个展。1984年担任高岭陶艺学会理事长;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;1985年由刘开渠题写书名,王朝闻作序,出版了《周国桢陶瓷艺术》画册;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、江西省雕塑学会会长。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“周国桢陶瓷艺术展览”,“轰动了美术界”(钱绍武教授语);当选为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。198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;应邀在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办个展;当选为景德镇市人大副主任、文联副主席、美协主席,聘为江西省高教评委。1988年被聘为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;出访日本。1989年入选英国剑桥《远东地区世界名人录》。1990年成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主任。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……一连串的业绩,让人炫目。

  1981年,毕业后的我代表江苏省赴京参加全国陶瓷作品展览,在北京与周老师不期而遇。我帮他提着包装好的陶瓷作品去北京雕塑工厂,在时宜老师的工作室里,周老师打开纸箱,拿出题名为《情侣》的一对火烈鸟瓷雕,造型洗练,姿态婀娜,稚拙可爱,影青色纹片釉淡雅高贵,妙不可言。时宜、夏肖敏等几位老师眼睛发亮,啧啧称奇,并问周老师是怎样弄出来的,周老师说了句“你们不要把东西做完嘛”。一语中的,点了大家的穴位。虚实相生,意蕴含蓄,留余地,有回味,给人以遐想的空间,这是艺术创作的真谛啊!这话让我记了一辈子。

  说到周国桢老师的艺术人生,不得不提到两个人,一是周轻鼎先生,二是郑可先生。周国桢和周轻鼎同是湖南安仁县人,1946年,周轻鼎先生回故乡,周国桢赶了5里乡村小路,在学校的操场上听了周轻鼎先生讲的第一堂课,从此在心底播下了艺术的种子,拜师学艺,结为师徒。1954年,周国桢从中央美院毕业分配到景德镇时,周轻鼎先生专程赶去看望,并鼓励弟子说:“中国没有真正的动物雕塑家,你能成为一个。”师徒俩手挽手走路,手把手学艺,亲如父子。1963年,在上海动物园,师徒俩形影不离,提着泥箱,手捏泥巴,直接对着动物速塑写生,使周国桢打下了坚实的泥塑基础,得到了动物雕塑的真传。拜郑可先生为师的缘由是1960年周国桢去北京看展览期间,听说郑可先生在中央工艺美院讲大课,即刻退了回程的火车票,但讲课因故延期。当郑可先生得知有一位外地来的人逗留在京等待听自己讲课时,便特意相邀周国桢晚上去他家,两人彻夜长谈,郑可先生向周国桢传授了艺术的形式法则。从此,周国桢改变了创作方式,并走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。

  周国桢的这二位恩师和贵人都是民国末年从法国归来的雕塑家,是我国现代雕塑的开山鼻祖。在法国,两人同拜在让•布舍的门下,让•布舍是罗丹的门生。因此周老师对我们说:“你们都是罗丹的徒子徒孙。”这让我们疯狂起来,艺术的血统中竟然有着罗丹的传承,激发了我们的自信和自尊,激励我们发愤图强,也就有了随后的“陶院现象”。

  2008年是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50周年,院庆时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盛大的陶艺展览。我在受邀参展之列,为此我赶往景德镇周老师的工作室,师生朝夕相处一月余。谈到创作体会时,周老师说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了陕西兴平霍去病墓前,被汉代艺术的沉雄气势所激发,创作上得到神助。在陶艺作品上扒下了异彩纷呈的高温色釉,改用匣钵泥信手搓捏,发掘了浑厚质朴、粗犷砥砺的原始美。那只《静观》的猫头鹰,瞪着一对白眼,咄咄逼人,真可用摄人心魄来形容。周老师悄声告诉我,猫头鹰身上的铁锈斑是用铁丝剪成颗粒拍打在泥坯上烧制而成的;《拼命三郎》的野猪身上的刻线是将稻草裹在泥坯表面,成型后再抽去而自然形成的;《羚羊》身上粘连不断的裂痕是在高白泥里揉进了头发,卷筒成型而达到裂而不断的效果。凡此种种,均造法自然,大匠不雕,大巧若拙,率真质朴,随心所欲,浑然天成。关于对周老师作品的评论,有见诸报端的,有载入画册的,有蔡若虹的赞美,有王朝闻的妙评。我要添加一句的是:周老师变法后的作品,擦去了化妆,褪尽了浮华,扒光了衣衫,赤裸着生命的本相。

  去年,钱绍武先生偕夫人到景德镇参观了周国桢老师的陶艺馆,他感慨地说:“如今满世界的大师,但真正的大师在这里。”这话是对周老师的确切定格。

  周老师有着和蔼可亲、恬淡悠远的表情,淡定从容、深藏智慧的神态。他调侃自己有句幽默的话:“我被瓷土粘住了。”一个“粘”字道出了他的痴迷执著。从他1954年到景德镇算起,转眼就将是一个甲子,艺术似宗教,真是一生的修行啊!

  我一直与周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,时常通电话,最近他告诉我将在今年11月再次到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,这消息让我欣喜无比,艺术贵在执著,周老师是我们的好榜样。周老师80高龄重到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,又使我懂得了“大家”是需要长寿来支撑的道理。我衷心祝愿他这次展览成功,祝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、青春永驻、宝刀不老,为子孙后代多留些传世杰作。

弟子夏和兴写于辛卯年盛夏